@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9 10: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民”袁纯清:
一位省委书记的“住村”实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韩文山西报道
5月1日,当砖壁村村民李克斌送走了农家乐的最后一拨客人,已是晚上8点多。李克斌斜倚在灶台旁,解下围裙,掏出硬皮小本计算一天的收成。在他身后,蜷缩于太行山深处的砖壁村也结束了一天的喧嚣,寂静下来。
距离李克斌家不足200米的另一户农家乐,此刻也刚刚散场,老板武余秀就着夜色开始收拾座椅板凳,准备打烊。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山村簇拥了数十家农家乐。而李克斌与武余秀的农家乐是砖壁村公认的“品牌店”每一个房间的墙壁上都挂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与他们的合影。
去年5月30日,袁纯清首次到砖壁“住村”,成为李克斌的“房客”。那一次,袁纯清在李克斌家的土炕上住了两个晚上,临走时留下500元生活费,并主动提出与房东全家合影留念,要义务为农家乐做广告。
“省委书记代言农家乐”的卖点颇为奏效,许多游客开始慕名找到李克斌的小院,有人甚至提出到袁纯清的“房间”点一份“书记食谱”。
“第431个村民”
“一行4人,没有市、县领导陪同,拎着行李走着来的村委会。”今年刚刚卸任砖壁村支部书记的李同书现在仍清楚地记得袁纯清第一次到村的情景。
事实上,当天,越野车已经快到村口,但袁纯清早早地下车,把它们打发回去了。在李同书看来,“原来干部下乡有一种说法,叫‘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袁书记可能是怕小车进了村,村民会有这方面的看法。”
2010年11月30日,山西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首次作出干部“下乡住村”的决定。2011年5月30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牵手”砖壁村。
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一个被“红色”浸染的贫弱小村。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驻地,也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的指挥部所在地。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回乡知青、村干部,袁纯清与农民有着“见面三分亲”的情结。即便如此,袁纯清第一次现身砖壁村时,村民们与这位下乡的省委书记并不亲近。
但一年过去,袁纯清靠着本色很快就与村民打成了一片。最初躲在人群中行“注目礼”的村民开始主动上前,与袁纯清推心置腹地谈自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希望帮他们出主意。
“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原书记沈浩生前的体会,袁纯清颇为认同,这句话不仅被他多次引用,还被他带进了砖壁村。
2010年11月30日,袁纯清在山西省委全会上强调,干部“下乡住村”要做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为了与村民贴得更近,袁纯清在细节上也很讲究:穿布鞋、戴草帽,着装要“土一些”,干活歇息也要坐到地头与村民“拉家常”。
今年4月12日,袁纯清第四次到砖壁村。在村口,当他看到村民们正在种植核桃苗,就径直走进地里,与大家一起干了起来。近2小时,“铲土、踩土、扶苗、浇水”,袁纯清按照工序做得毫厘不差。为了提高工效,他还提出3人分一组,进行劳动竞赛。
虽然已届花甲,可在村民眼中袁纯清依旧是个种地的“好把势”。
“老李,我又回家来了!”袁纯清走到“房东”李克斌家的院子时,喊了一嗓子。虽然年长李克斌一岁,但袁纯清已经习惯了“老李”这个称呼。
此次“回村”,袁纯清特意给老李带了盒好茶,以感谢住村期间在起居饮食方面得到的照顾。
由于共处一院,李克斌有许多与袁纯清单独交流的机会。李克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我就是一个农民,没想到能与省委书记朝夕相处,更没想人家能这样对咱。确实很感动!”
住村期间,袁纯清一直以“村民”自居,戏称自己是砖壁村“第431个村民”。许多场合,袁纯清也将自己视为砖壁村的一分子。
今年1月,李克斌与村委会主任李跃军受山西广播电视台邀请,到太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录制。看到李克斌,袁纯清满面笑容迎上去并致歉:“年前忙,回不了村,代我给全村人拜年!”
乡村“设计师”
袁纯清与84岁的肖江河也颇为投缘。去年5月,袁纯清登门拜访了这位老人,还请教了关于八路军的许多故事。也是从去年年底开始,肖江河就忙了起来。
受武乡县县委之托,这位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亲点的“儿童团长”,像过电影一样,在记忆中一点一点搜寻当年八路军在砖壁的片段,然后再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在稿纸上。如今,8万余字的书稿《八路军在砖壁》已到收尾阶段。
“按照村里的发展规划,总部旧址前3里长的沟,要发展红色旅游,以再现当年八路军在沟里打靶、备战的场景。这里头的大部分场景设计就要来源于这本书,要按图索骥。”肖江河所说的“沟”,正是袁纯清为砖壁村制定的旅游规划“一山一沟一村”的一部分。
去年5月30日,袁纯清到砖壁后,首先在村口仔细环顾了一圈曾经的八路军总部东面靠山,南、北、西三面临崖,抗战时期的天然屏障恰恰成为砖壁村新时期脱贫致富的“瓶颈”。两年前,该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600多元。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袁纯清先后走访了10余家农户,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五个座谈会。有的座谈会就在“房东”李克斌家的院子里开。
“院子里围坐了一圈人,发言都很积极、踊跃,所以会开得比较长。”据李克斌回忆,袁纯清两个晚上都休息得很晚。
袁纯清希望依托砖壁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老村面貌,再现“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的历史场景,加上总部旧址前的巨型沟壑与正在建设的游击战体验园,最终形成“一村一山一沟”的红色旅游格局。他还极力动员村民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与以农家乐为主体的餐饮住宿业。
省委书记的思路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同,发展规划最终锁定为特色农业与红色旅游。这两大产业也被村民称作是“十二五”末砖壁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的“双引擎”。
“袁书记住村砖壁,不仅为这个村确立了发展方向,还在期间酝酿形成了‘6000名领导干部包6000个贫困村’、‘把农民收入翻番纳入领导干部考评体系’等决策。”山西省委组织部某处长表示。
砖壁这一年:“没有人再上访告状了”
过去的一年,砖壁村被激活了。
5月1日,记者驱车前往砖壁村。从武乡高速口转出后,砖壁村红色旅游指示牌随处可见。村口,两名“八路军战士”持枪放哨,一群顽童正在岗楼嬉戏,不远处的灰墙上涂满了各式抗战标语。砖壁村文化活动中心平时空落落的大院此刻被游客的车辆塞得满满当当。几家企业的项目指示牌几乎占据了全村最醒目的位置。
文化中心斜对面,“商贸一条街”正在紧张施工中;向西,潞宝集团的农家乐酒店已初见规模。
没有闲人
“不管是开办农家乐,还是替工程队运材料,或者经营其他的小生意,大家都很忙。现在的砖壁村,没有闲人!”李跃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拥有128户人家的砖壁村,如今已发展了33户农家乐。38岁的李跃军早年在太原以开出租车为生,2009年当选村主任。他一直庆幸自己“当选逢时”。
如今,李跃军也办起了农家乐,但他的农家乐与邻居李克斌相比,相形见绌。
今年五一小长假,李克斌的农家乐天天爆满。由于客人太多,李克斌不得已把自己的卧室也腾了出来。
曾在村里任职的李克斌今年换届时卸任,与老伴专心打理现在的农家乐。在记者面前,他并不避讳谈自己的收入:“旺季时每天能招待四五桌,收入1000多元,净赚一半没问题。”
去年,李克斌的农家乐收入3万多元,他估摸着今年绝对要好于去年。村民武余秀的收益更为可观,农家乐加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武余秀去年收入近7万元。4月30日一天,武余秀的农家乐收入甚至突破了2000元。
武余秀计划今年投资建设手工艺品生产厂房、买大型绣花机,把规模做起来,这也是袁纯清的建议。他自信3年后全家人均收入能达到两万元。
如今,已有2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归巢”,其中很多人瞅上了建设中的“商贸一条街”,准备承包商铺自己当老板。
除了外在的“繁荣”,武余秀把“人心思进”看作是最大的变化,“没有人再上访告状了,都在忙着寻找赚钱的机会!”
村民“职工化”
“430口人,不到1000亩耕地”,许多年来,砖壁村民从没有跳出“每人2亩薄田”的命运羁绊。袁纯清住村这一年,砖壁村民彻底告别了广种薄收的传统农耕模式,在外来资本、思维的推动下,找到了新的生活轨迹。
李跃军表示:“村民的土地已全部流转给了企业,村民现在就留下了经济林,今年人均已种了一亩核桃。”
谈到村民现在的收入情况,李跃军了然于胸:“目前能拿到的包括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650元,还有企业请村民管护采摘园的费用谁的地谁负责管护,另外就是核桃地里的林下经济收益。过些日子会更多!”
今年5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砖壁村。在一条沟岔的对面,山西振东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据悉,该集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与蔬菜大棚建成后可吸纳全村近一半人前来就业。村民武余秀判断,“如果加上潞宝农家乐酒店以及‘一沟’等项目的用工,全村400多口人远远不够”。
如今,砖壁村有17个村民在游击战体验园工作,年收入均超过了万元。李跃军表示,“下一步,村民全部实现职工化是必然的”。据他估算,到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应该在5000元以上。
“按全村430口人计算,再过两年,人均年纯收入最少可达到1.4万元。”武乡县县委书记周涛更为乐观。
今年4月12日的座谈会上,李跃军最后发言,忐忑不安中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他希望在省委书记提出的“一山一村一沟”中再加上个“一”一台晚会或是一场演出,这样就可以留游客在砖壁村过个夜,多拉动一些消费。袁纯清听得很认真,一边仔细做着笔记,一边微笑颌首给予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