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城固新闻 查看内容

城固县产业扶贫工作为何获得省委书记批示肯定?真相探寻

2019-2-21 08: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 评论: 0|来自: 汉中日报

摘要: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产业兴旺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有着“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之称的城固县,连续几年间产业扶贫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去年12月18日,省委党校以《产业扶贫怎么扶?》为 ...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产业兴旺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有着“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之称的城固县,连续几年间产业扶贫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去年12月18日,省委党校以《产业扶贫怎么扶?》为题对城固县产业脱贫工作经验进行了全面调查。12月25日,省委书记胡和平在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城固县产业脱贫工作经验,要求进一步深入调研,在全省推广。近日,汉中日报社记者一行深入该县进农户、入园区、走田间实地采访,全面挖掘出该县在产业扶贫上的具体做法及经验亮点。今日《汉中日报》刊出长篇通讯《产业扶贫的城固样板》,小布带你一起学习。
城固县产业扶贫工作为何获得省委书记批示肯定?真相探寻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讲话时,直指产业扶贫的根本问题。
  产业扶贫究竟怎么扶?如何长期稳固?如何在几年时间里,以产业为媒,让贫困户同步够格全面小康?如何以产业为基,让贫困户一同踏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道道时代考题。
  短短几年间,城固县以创新的举措、独特的打法,产业发展势如破竹,集群效应突出。在省委书记胡和平对城固县的产业扶贫工作作出批示后,今年1月15日,市委书记王建军在城固县主持召开产业扶贫调研座谈会,总结提炼城固县产业扶贫经验,示范带动全市做优做强扶贫产业。王建军要求,要坚持全覆盖、重特色,把扩规与提效相统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突出主业做大做优做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强龙头、搞联结,不断提高园区和企业带贫能力,把贫困群众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中,形成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贫困户积极性,解决好“带贫益贫”问题。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扎实推进‘七大行动’,大力发展‘5+X’特色产业,健全带贫益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脱贫。”刚刚结束的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方红卫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全市今年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县域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的城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川陕革命老区县。“十二五”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01个,核定在册贫困户18177户47794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固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秉承“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持续推进”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县情谋产业、创新思路促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城固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2018年5月9日,省委书记胡和平深入到城固县原公镇禾和猕猴桃示范园调研,鼓励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做大市场,把产品销往全国、全世界。
  2017年,该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1.9亿元,居全省第三名。2018年,该县多个特色农产品名扬全国。元胡种植面积占据全国70%,在全球市场具有定价权、话语权;柑橘产业稳固中国驰名商标地位,价格、产量、销路连年稳固;猕猴桃集约化发展规模居全省第一,与全球最大猕猴桃营销商新西兰佳沛公司达成供货协议,徐香猕猴桃拿到国内首个欧盟市场销售入门券;人工灵芝占西北地区总产量30%,享有市场话语权;羊肚菌规模全省第一,占据高端市场消费链。此外,还有天麻、黄金木耳、香菇、有机大米、大棚蔬菜、特色养殖等“小精特”产业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底,该县2.7万名贫困户在各类产业发展链中获益,基本实现“村村有产兴业、户户有业增收”目标。
城固县产业扶贫工作为何获得省委书记批示肯定?真相探寻
  因地制宜立足县情“巧”布局
  如何精准选择产业扶贫的路子,是产业精准扶贫的第一步。
  “产业‘造血’贵在精准,不能‘一窝蜂’,必须规划先行,规避市场风险,合理确定资源承载量和产业规模,让贫困户发展产业选得准、有门路、发展快、能致富。”城固县委书记陈心亮在全县扶贫推进工作会上多次这样强调。
  立足不同区域不同的地貌气候、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城固县按照“尊重传统、培育新兴、突出特色、提质增效”的产业布局思路,实事求是、问计于民,引导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结合实际差异化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城固县2017~2020年产业脱贫总体规划》、13个子《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共联、优势互补、覆盖到户”的规划体系。
  该县二里镇大盘村脱贫户秦德银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以前看别人种苗木花卉挣了钱,自己种反而折了本。2016年村里召开产业脱贫动员会,让我们从50多个致富项目里选项目、吃‘套餐’,这才选准了路子,把日子搞红火了。”秦德银口中的“套餐”,实际上是《城固县贫困镇村农业脱贫产业建议一览表》。产业选准以后,驻村工作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秦德银顺利拿到5万元贴息贷款,建起了12间猪圈,购买了60头猪仔。2018年,秦德银发展养猪120头,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摘掉了脱贫帽。秦德银的经历正是该县为贫困户选准产业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实际工作中,该县在产业规划上,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市场的“五有”原则,研判确定柑桔、猕猴桃、元胡、茶叶、蔬菜、林下经济、畜禽养殖、小众种养8大脱贫产业,形成了“南茶北果川稻油、城郊蔬菜山区菌、规模养殖沿江药”的产业扶贫格局。高标准建成汉江以北丘陵坡地23万亩柑桔产业带,沿“一江五河”4万亩猕猴桃产业带,沿汉江两岸9万亩元胡产业带,南部山区12万亩茶产业带,原公——三合——沙河营——上药材5.3万吨、茶叶0.5万吨、柑桔及猕猴桃30.3万吨,这些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条件。
  市场不断发展,该县也不断同步优化产品结构,大宗农产品瞄准“优质名品”,其他农产品瞄准“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注重规模、彰显特色,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促使畜牧、果品、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还发展壮大了原来没有的猕猴桃、树莓、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
  培育龙头企业让能人大户“强”引领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城固县按照“一镇一业、一业一企、一村一品、一户一社”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元观——柳林19万亩“C”字形蔬菜产业带,以及以生猪为主、肉牛肉羊家禽为辅的养殖板块,以银杏、厚朴、淫羊霍种植为主的林下产业基地和以大鲵、野猪、花卉、羊肚菌等为主的特色小众产业基地。
  这科学分布的八大特色产业带,既包括了柑桔、茶叶、中药材等该县传统农业优势产业,也涵盖了猕猴桃、羊肚菌、黄金木耳等近几年新兴起的“新精特”优质产业。2018年,全县粮油总产17.88万吨,蔬菜复种18.6万亩,饲养生猪100.3万头、牛3.6万头、羊3.23万只、家禽319.3万只,收获元胡等中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利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合作形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县上依托区位优势,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导全县农业产业走上了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现代化的快车道,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
  目前,该县共形成包括齐峰果业、禾和集团、大红门、天丰米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内的19家龙头企业、75个公司、99个专业合作社、262个扶贫互助合作社、109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35个互助协会和29个其它类经营主体,带动1.38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六种模式”脱贫致富。
  城固县桔园镇陈家湾村千亩荷塘田园综合体由陈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汉中嘉汇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项目主要以荷花观光、休闲娱乐、莲子采摘及深加工为主。目前,示范项目区已完成一期300亩建设,覆盖农户128户498人,其中贫困户35户123人。4年后预计实现企业年收入700万元。所有土地入股的股东每年可获得每亩660元的保底分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企业亩产值利润的10%进行分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证金40%,剩余60%用于入股股东二次分红。同时,可辐射带动周边300余人参与务工,年人均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
  位于该县龙头镇六一村的千亩荷塘通过提供藕种、技术指导及订单回收的形式,积极带动了周边近100户贫困户种植莲藕增收。除此之外,贫困户还可通过土地入股或进园务工的形式来取得分红。“2017年我们对接的贫困户每户一亩地能增收2000元,今年把水产养殖再带上,争取让大家每亩能增收4000元。”荷塘负责人易良贵向记者介绍说。
  而在城固县原公镇,当该镇党委书记卿彦宏谈及本村的产业发展现状时,言语中多了一份自信,“5年前,咱们现在满眼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撂荒地、玉米地,一年到头土地上也长不出几个钱,‘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当时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记者采访中,卿彦宏边说边伸出双手比划,他奋力张开双臂都嫌比划不到的地方,现在是集中流转5500亩土地的禾和猕猴桃示范园。
  城固县以成功创建“全省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为契机,整合4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促进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猕猴桃面积4.2万亩,年产量超过3.5万吨,产值逾3亿元。图为技术人员正在该县原公镇千亩猕猴桃基地内剪枝疏果。
  采访中,在园区务工的农户正忙着给猕猴桃树剪枝。站在田间,卿彦宏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来说,入园务工的带动力度最大。一个劳动力一天挣80元,一季度就能挣7000多元,而过去一亩地的年均纯收益超不过500元。”
  “光就入园务工一项来说,园区年用工工资约有300万元,其中吸纳65户贫困群众入园务工,每户年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禾和集团董事长助理宋飞告诉记者。
  记者在园区看到,规模化的伞形牵引式猕猴桃产业园一眼望不到头,防风网集中连片布置在田垄四周,栽植整齐的猕猴桃树旁就是水肥一体的灌溉网线,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成规模。
  2016年4月,禾和集团与全球奇异果行销巨头新西兰佳沛公司建立国际合作,园区成为了它的中国种植供应基地,引进了新西兰高品质猕猴桃种植产业体系和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园区规模、建设标准、设施建设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园区不仅吸纳附近村民400多人长期务工,还倒逼周边镇村猕猴桃散户升级产业。当地果农种植的“翠香”“金龙2号”“红阳”等新品种网上售价10——20元/公斤,供不应求,当地种植户比往年增收50%以上。
  距离禾和猕猴桃示范园不远的垣山社区,近日包包菜喜获丰收,通往社区大棚蔬菜产业园区的路上,满载蔬菜的三轮农机车让道路变得有些拥挤,但车主和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却藏不住。
  城固县原公镇垣山社区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内的芹菜喜获丰收。
  垣山社区支部书记王小春在采访中,拉开了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地里黄杆芹菜长势喜人。王小春打开了话匣子:“发展大棚蔬菜只是我们社区其中一项致富门路,其他还有柑橘产业、杂果产业和牲畜养殖。国家政策这么好,依靠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我们社区的产业发展红火得很。以前我们村在全县都是倒数,现在可打了翻身仗了!”
  社区目前共建成6个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了所有贫困户。其中仅汉中市全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社区发展的200余亩大棚蔬菜,就带动贫困户58户,指导35户贫困户自主发展蔬菜产业,平均每户年增收2500多元,同时为23户进行配股,每户年分红400元。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原公镇“沉睡”的土地有了新收益,撂荒地里结出了“希望果”。
  电商全覆盖做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采访中,记者走进城固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琳琅满目的山货特产摆满货柜,每种货物旁都挂着一张带着二维码的《联系卡》,扫描二维码,货物名称和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我们给每位贫困户定制了私人二维码,线上线下同步公示,顾客扫码下单,货款会直接打给贫困户。”工作人员的介绍,令人心生赞叹。
  解决好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是做好产业扶贫的一个关键环节。城固县拥有名优农产品约20余种,但原产品的出产地大多交通不便、农民商业意识不强,大多处于在较小范围内自产自销。“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把贫困户的口袋鼓起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的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2017年以来,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城固县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方式,通过平台覆盖、市场对接和机制创新,让农产品对接国内大市场,走出了一条“电商平台+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全县116个村2120户贫困户搭上了电子商务新快车。县上先后印发《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实施办法》《“十百千万”扶贫带动工程实施方案》《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龙头企业奖补办法》《明星企业扶贫奖补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强化政策激励,稳步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包装汉中特色农产品。
  投资3000余万元,高规格建成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云仓、城市仓、产地仓开仓运营,为全县电商平台运营、商品网销、孵化培训和技术开发树立样板。立足“一村一品”,在镇村设立电商经营网点和物流配送点257个,实现了101个贫困村电商平台全覆盖。
  同时,镇村电商营运站点密切对接全县3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及20多家农业企业,每站至少1名专门负责人,主动联系当地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结成农产品销售联盟。原公镇垣山社区、桔园镇陈家湾村、老庄镇毕家河村等电商服务点为贫困户在季节性农特产品销售上有力地发挥了中介作用,累计销售柑橘、猕猴桃、核桃等农特产品1200余万元,与2120户贫困户结成利益联盟或是签订农产品订单,发展农产品基地如升仙村旗舰店、九盛猕猴桃、天池山茶叶、优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9个。引进中国网库创建中国柑橘单品网,认证企业入驻量达到1300家,点击量超过15万次。
  该县二里、天明两个镇地处南部山区,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部分贫困户增收难。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咦生活电商平台给当地200余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黑猪仔、鸡苗,并指派专业养殖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待养殖周期完成后,按高于市场价的10%收购,让贫困户实现“零成本”生产经营,累计销售二里土鸡蛋20万余枚,土鸡6000余只,黑土猪600余头,干香菇、木耳、腊肉等上万斤,销售额实现900万余元。
  目前,该县已发展电子商务公司117家,物流公司46家,形成了自下而上建立起完备的产品供应链、销售链和运输链,实现了县域农产品网销上行和物流配送之间的无缝对接,解决了长期以来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产品走不出去的瓶颈制约。
  深度融合力促农业“链”起二三产
  在产业发展中,城固县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深挖农业链条中的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产业商机,力促农业“链”起二三产。目前,全县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10个、各类休闲农业园区13个、农家乐旅游点87个,带动1340户贫困户从事旅游服务,增收脱贫,产旅融合的农业新业态成为该县产业脱贫新的增长极。
  前两年,该县天明镇瓦屋村贫困户易世明因父亲患病卧床而债台高筑,生活陷入困境。2017年6月13日,市委书记王建军到易世明家调研时现场给他们出点子:“一斤土豆卖一块钱,你把一斤土豆炒成两盘菜,一斤土豆变多少钱了……”王建军希望大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自家的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资源升值,拓展销路。一语点醒了易世明,但他也有和其他村民一样的苦衷:“这边路难行,就隔着一道河,对岸的沙滩上农家乐热热闹闹,这边却冷冷清清。”看到群众有自己的脱贫想法,王建军实地考察后,承诺一定把连接对岸的桥修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搞旅游脱贫。
  消息传开,村民们备受鼓舞,易世明一家更是信心百倍。虽然修桥的事情已提上日程,但要等到竣工尚需时日。不能眼睁睁地错过黄金旅游季,易世明决心先在临近的河边“摆桌子”挣点钱改变现状。他购置了6套桌椅和餐具,等待游客渡河过来时点菜,“竹笋焖土鸡30元一斤(活鸡)、油炸野生小鱼30元一大盆、干菜炒腊肉20元、土豆丝6元、米饭5元、租用桌椅一套40元/次”,这样的价格在游客眼里好吃又便宜,在易世明心中却是赚到了不少。每到旅游旺季,沿河两岸凉伞连绵、游客爆棚,200多户像易世明这样的贫困户在倾情服务游客中,不知不觉已鼓起了腰包,摆脱了贫困。
  注重要素支撑力保产业“稳”发展
  围绕破解产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等发展难题,城固县坚持把各项保障要素向扶贫产业倾斜,多方撬动社会力量投入产业扶贫,为全县各类经营主体投身产业扶贫主战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强化政策激励。按照“扶贫产业规模越大、带贫益贫效益越显,各项支持激励力度就越大”原则,制定出台《龙头企业奖补办法》《明星企业扶贫奖补办法》等文件,将市场主体帮扶带动贫困户成效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挂钩,以鲜明导向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强化项目扶持。坚持优先实施扶贫产业项目,优先拨付扶持资金,实现产业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同步推动、同步实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及早落地见效。持续完善县级产业扶贫项目库,建立产业项目快速申报、快速审批工作机制。累计收录2018—2020年项目1421个,总投资18.45亿元。
  强化资金支持。县财政每年设立4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和经营主体发展。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89亿元,坚持把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每年度总资金的60%用于产业项目,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强化金融扶贫。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无抵押、无担保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县财政筹集6025万元设立小额货款风险补偿基金,出资为贫困户办理“扶贫保”和“助农保”,协调商业银行创新推出“光伏贷”“元胡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投放小额扶贫贷款1.9亿元、小微企业富民产业贷9470万元,有效破解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90后”张帆是该县三合镇黄牛嘴村泽天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老板,这些天他正带领着工人在加工天麻,为韩国的50吨天麻订单交货而忙碌。为摆脱贫困,壮大集体经济,黄牛嘴村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元胡、乌药、食用菌、天麻种植。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贫困户”模式,通过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整合涉农资金投资140余万元,建立了占地58亩,集袋料香菇、天麻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黄牛嘴村产业扶贫园区。建设标准化大棚120个,发展袋料香菇50万袋,天麻规范种植示范基地18亩。通过认领种植带动贫困户15户,户均增收8000元。
  创新利益联结“焊”紧利益共发展
  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
  在产业扶贫之初,城固县就注重让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突出把贫困户链接在产业链上,带动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发展共赢,将简单的“扶持到户”变为真正的“收益到户”。同时,还不断摸索经验,从脱贫目标、脱贫质量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模式,确保贫困户利益,让贫困户能实实在在增收。
  在该县莲花街道办莲花池村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中,双方利益联结机制就有很好的创新做法:村民进入合作社务工时所签订的合同中增加丙方(莲花池村村委会),当企业不履行合同出现拖欠村民工资或务工村民不按照合约进行工作时,莲花池村村委会就会介入进行督促,促使双方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确保各方利益。莲花池村村支书蔡虎虎告诉记者:“去年,村里50多位村民顺利从合作社拿到共计100余万元的务工工资,我们正是以三方共签合同的方式让大家免去后顾之忧的。”
  按照“紧盯贫困户,带动一般户”的要求,该县实施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和贫困群众入合作社、入行业协会、入企业园区的“三入”利益联结“全覆盖”,组织引导260个村级扶贫互助社、140多家企业园区(景区)、49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方式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联产联股、联业联营,让贫困户直接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分享产业经营红利。
  天明镇大路坪肉牛养殖基地就是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运作,带动周边150余户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2017年,该镇元兴村贫困户文保忠在基地领养了3头肉牛,仅半年就收益9800元。“公司免费提供牛仔、饲料,教我技术,领回来之前过称,交回去的时候再过称,涨了多少斤就按市场价付钱给我,除了保证金其他的基本不用投入。”文保忠说。
  除此之外,为焊牢贫困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该县还制定一系列政策,如:获得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贫困户劳动力务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必须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
  改革创新“三变”聚合新动能
  随着产业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县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农村“三变”改革,为精准扶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2017年,该县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抽调农业、土地、财政、林业等部门组成办公室成员,落实了办公场所和足额工作经费。全县17个镇办按照县上要求,相应成立了由镇办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筛选确立了37个镇级试点村,试点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层层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和“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全力推进此项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一把手工程格局。
  “目前,叶家堡村的土地流转率为90%,我们立足本村的土地资源优势,成立了全县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采访中,该县沙河营镇党委书记李志鹏谈起全镇“三变”改革,先跟记者说起了该镇叶家堡村的生动实践经验。
  叶家堡村地处城固县城以西3.5公里,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538人、456户,耕地面积1870亩,过去主要以粮油种植为主,缺乏主导产业,种植形式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虽说先天条件不好,但土地资源丰富,2017年叶家堡村将全村的土地整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合作社与汉中诚成公司成立新公司,建设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入股农户每年可获得每亩土地700元的保底收益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下一步县级配套资金注入后将进一步加大该村土地合作社股份占比,挂果后每年将给合作社带来近百万元收入。目前,全村296户948人全部纳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其中贫困户20户51人。
  李志鹏感慨地说:“叶家堡村的经验,可以说是全镇‘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我们结合镇情实际制定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惩办法、‘村社企’合作经营项目利益联结及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入股等方式,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构建起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集体、入股农户和企业的‘三赢’!”
  沙河营镇紧紧抓住产业脱贫和壮大集体经济两个重点,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让贫困户脱贫、壮大集体经济和巩固脱贫成果的牛鼻子,使“大河水满,小河不干”。在全镇确定的8大重点脱贫产业(光伏发电、猕猴桃、大棚设施农业、盆景花卉苗木、中药材、特色规模养殖、物流仓储和电商),根据产业特点,找准产业发展好、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股成立新的经济体,进行市场化运作,完成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又通过贫困户、农户入股加入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的收益分红。目前,共新发展有集体经济入股的企业5个。2018年9月27日,为328户贫困户和9个村集体,共分红近百万元。
  工作实施中,针对部分村目前不具备“三变”全要素整体推进的现状,城固县提出了分层设置、以点推进、逐步覆盖的“1+N”式工作思路,“1”就是顶层,即成立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村集体资产;“N”就是顶层下的多层次,即在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运营各专业合作社、公司或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股份运营,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或资金成为“1”或“N”的股东,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该县先后总结推广了本县莲花池村的城郊综合型、陈家湾村的产业带动型、刘叶村的区域辐射型、黄牛嘴村的资金撬动型、小北村的旅游开发型这5种“三变”改革发展模式,在该县启动“三变”改革试点村61个。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三变”改革深入发展。目前,全县已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09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260个,入社社员达1.4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占1.01万人。截至2018年底,已有24960余户群众分享“三变”改革红利4300余万元,村集体获益4100余万元。(来源:汉中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