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镇巴新闻 查看内容

“镇巴渔鼓”送你一个不一样的陕南风韵

2012-10-20 14: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2| 评论: 0|原作者: 汉江

摘要: 相比陕北民歌的高亢有力,陕南民歌较婉转动听。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陕南民歌掌旗人刘光朗就曾把镇巴民歌《巴山顶上修堰塘》唱进中南海。30年后,民歌手田洪涛、彭光琴再次将镇巴民歌唱进首都,和李梅、谭建勋、马友仙 ...
     相比陕北民歌的高亢有力,陕南民歌较婉转动听。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陕南民歌掌旗人刘光朗就曾把镇巴民歌《巴山顶上修堰塘》唱进中南海。30年后,民歌手田洪涛、彭光琴再次将镇巴民歌唱进首都,和李梅、谭建勋、马友仙等国家一级演员一起,将镇巴民歌、关中秦腔、陕北民歌同台演绎,共同展示了陕西的文化艺术瑰宝。
    面对家门口巍峨的凤凰山,激动的彭光琴忍不住高歌一曲。

“怕个啥子我替孙女做渔鼓”
     8月20日,刚刚参加完青海卫视花儿朵朵百强比赛后的彭光琴,突然接到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组的正式邀请,于9月20日赴北京参加10月份第二期节目的录制。这个消息不仅让彭光琴兴奋不已更让县文工团和县政府的所有领导激动万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宣传镇巴民歌的好机会,为了能够在星光大道上一鸣惊人,镇巴县领导班子不仅请陕南民歌掌旗人今年已经70高龄的刘光朗先生,出山指导新一辈的接班人彭光琴,更是请来专业服装师舞蹈老师对于彭光琴的整体形象进行全面打造。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要准备四个环节的节目,而且还要高质量、精品的节目全面展现镇巴文化,这对于一个多年来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县的经济弱县镇巴来说,却如突如其来的一场战争般艰巨。从彭光琴到所有的演职人员,每一个人那一个月都是争分夺秒的进行彩排、一遍遍的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了四个特色节目,没曾想临近进京之际,彭光琴的才艺展示环节的节目没有通过,导演希望她能够尽快更换节目。还有短短五天,现在更换节目怎么办?所有人都乱成一团,这个时候刘光朗镇定地说了一句:“怕个啥子哦,我来替我孙女做渔鼓上星光大道!”对啊,怎么没有人想到镇巴这个特色乐器渔鼓呢。刘光朗熬了整整一宿终于制作好了一把渔鼓,并亲自教彭光琴演奏。9月24日,星光大道节目正式录制,一切准备就绪,彭光琴第一关闪亮登场以一曲优美的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顺利晋级,第二关才艺大比拼《打击乐竹鼓》更是拔得头筹,就在所有人都为彭光琴攒劲时,第三关家乡美彭光琴一曲《薅草歌》未能如愿进入决赛。当主持人宣布完结果后,彭光琴热泪盈眶感激所有人后,遗憾离场,看到舞台边站着的给自己伴舞的小姐妹,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十几个人抱头痛哭。
“镇巴渔鼓”送你一个不一样的陕南风韵
“唱不完的民歌让我留恋不已”
      漫步泾洋河畔,悠扬的山间小调伴着碧波静静流淌;驻足文化长廊,游人低声吟诵着文人墨客的佳文名诗;徜徉苗乡广场,年轻人时尚的拉丁,中年人舒缓的华尔兹,老人的红绸剑舞……乐声阵阵、舞姿翩跹,这样一场场动人的画面让记者很难和经济弱县镇巴画上等号,但事实上这就是镇巴县28万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地域气息和文化芳香。

      据彭光琴介绍,前些年,当地的民歌只有山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才会信手拈来,年轻人对此不是很感兴趣,为了难够保护并且继承镇巴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县政府领导班子再到民间艺人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镇巴民歌不仅是镇巴县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点在记者短短四天的采访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无论从普通司机、中学生、中青年干部再到农村乡间,人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镇巴民歌。那些婉转的曲调、那些或动人或嬉笑怒骂或欢乐,表现生活、爱情和喜庆的当地民歌,无不令听者连连称快大饱耳福和眼福。

       对于学习镇巴民歌的过程,彭光琴说自己的秘诀就是“没事泡田间”。用彭光琴同事的话来说:“小彭不在排练室就去下乡和山里的老人学唱山歌。”彭光琴坦言:“从小我就是在山里长大,听着那些动听的山歌长大的,山里的伯伯阿姨们唱的山歌是最具有生活气息也最原生态的,和他们学习唱民歌不仅能够丰富我的创作更能让我心里感觉很温暖、很踏实。这里的山山水水、还有听不完的镇巴民歌都让我留连不已!”

“咱的金凤凰回来了”
      从热闹的县城再到彭光琴的老家渔渡凤凰山,彭光琴上《星光大道》的事情早已人人知晓。自从彭光琴从北京回来后,每一个认识彭光琴的家乡人都会满脸真诚说声:“金凤凰回来了啊!”是的,作为从凤凰山走出来的山妹子,能够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确实是凤凰山里走出的一只“金凤凰”。但这只在众人眼里的金凤凰在婆婆(奶奶)和父母的眼里只是个羽翼未丰的小麻雀。10年前父母外出打工,再到彭光琴到县文工团工作,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短短几年家里的土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彭光琴用手一层层拨开家里门前的杂草,颤抖的双手打开那一把熟悉的大锁,她一遍遍的告诉自己:“回家了!”眼看家里房梁上挂满了蜘蛛网,唯有的几件家具上落了厚厚一层尘土,她用手摸了一把桌子,满脸笑意但泪水却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这张书桌,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求爸给做的,如今……”

      看到家里如今这番景象,父母还在异地辛苦的打工,彭光琴心酸不已。她跑向屋后,对着依旧未曾改变的凤凰山大喊:“老汉儿、妈吃饭喽!”远处除了她断断续续的回音,没有人回应她。

      短短四年来,从凤凰山到镇巴县再到陕西省,最后到中南海再到《星光大道》,彭光琴一个地道的山妹子用她原生态优美的歌声感染着每一个人。同时也让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山里女孩迅速成长为陕南民歌歌手的新代表。“这四年来是我成长最快的,我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领导们,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学好镇巴民歌丰富内涵,从而将更好地把陕南民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彭光琴坚定地说道。

陕西文化的一支奇葩——陕南民歌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赵季平先生曾对镇巴民歌给予很高的评价:“……陕西原本就是一块惊世骇俗的丰碑,碑首是陕北雄浑的黄土高原,碑座是陕南气贯长虹的秦岭巴山,而碑身就是我所生存的十六朝古都、八百里秦川。镇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曾被古人称之为凄凉地的土地上,巴山儿女在文化工作中建造了另一座丰碑……”

       镇巴渔鼓是采用曲牌和板腔综合体讲唱故事的陕西地方曲种,与四川“竹琴”有较密切关系,现流行于镇巴及临近县区。表演时,说唱人一人操持渔鼓和简板伴奏,唱词主要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内容以伦理道德、警世劝善等为主。其表演风格清丽委婉,古朴优雅,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多少的限制,深受听众喜爱。

       渔鼓,又称渔鼓筒,是两截打通的竹简,取材于当地五年以上的斑竹,长约80-120厘米,其音清亮,带有“乒乓”共鸣声;简板是用上窄中宽下端呈梭形的两块竹片形成,两块相击发“尺尺”声。当地人称渔鼓的演唱形式为“打渔鼓筒”。
    (文/图段余悦)

相关阅读:
汉中第一网支持彭光琴专帖(不断更新中……)http://0916001.com/thread-3637-1-1.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